2018-07-24 15:51:30
前幾天我在某個銀行平臺辦理了一個分期業(yè)務,這幾天他們的工作人員就一直給我打電話,讓我推薦我的朋友也來辦他們的卡。
說實話,我自己之所以辦這個分期業(yè)務,主要還是因為他們長期給我打電話推銷他們的產品,現在讓我轉介紹讓朋友去辦理信用卡,我還真的不知道怎樣去說出口。
我嘗試著給一個朋友推薦,朋友也都一臉茫然的看著我,還以為我拿了對方多少好處,因為這個產品對朋友來說完全不是什么優(yōu)惠。
靜下心來想一想,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?
主要的原因還是我最開始就不是愿意去購買這個分期產品的,并沒有內心深處的覺得這個東西很好。
所以在推薦給朋友的時候也并不是真的是推薦朋友去使用,想要幫助朋友,而是為了完成履行答應別人推薦的“承諾”而已。
而當自己覺得這些東西根本不夠“值錢”也就不會為了這個“不值錢”的東西去出賣朋友的關系。
最大的可能就是健身房的服務真的非常不錯,在會員自己覺得很好的同時,堅定地相信,朋友來了這個健身房,或者是請了某個私教,也可以很滿意。
這個理論簡化下來就是如下公式:(產品價值+推薦獎勵)> 關系鏈價值。
即與朋友、同事的關系鏈是有價值的,如果希望推薦成功,就必須有更高的價值產生,這個價值可以是推薦的獎勵,也可以是產品或服務本身的價值。
當推薦獎勵特別誘人,或產品本身特別超值時,中間人就傾向于向朋友推薦。
而因為關系鏈價值并不是一個定量的概念,且多數人傾向于認為“友情無價”,而推薦的獎勵又是可以量化的,就較難確定推薦獎勵具體到多少金額時,中間人愿意執(zhí)行推薦動作。
幸好,還有一個同樣可以上升到“無價”層面的產品或服務(更確切的說,服務與關系都是定性而非定量的),所以,產品與服務足夠好時,以上等式成立的可能性才更大。
以此類比到我們的健身房,作為拓客手段的老帶新(也稱轉介紹),為什么有些健身房轉介紹非常成功,而有些健身房即使給予高額的獎勵還是不成功呢?
關鍵還在于產品價值,如今的健身房行業(yè)已經衍生成為了一個服務為上的產業(yè),即健身房的服務質量本身,如果你俱樂部的這些都做得非常好。
比如:專業(yè)的教練、舒服的服務、付費方式多樣化(次付、周付、月付等)、硬件設備智能先進等。
即使不給推薦獎勵,很多會員也愿意主動介紹朋友、同事前往,因為他們通過接受服務得到了很大的收益,他們也真心希望他的朋友、同事能受益。
反之,如果會員在開始不是因為服務質量,而是因為不斷硬性推銷加入了你的俱樂部,加入后發(fā)現自己都不滿意健身房的某些服務或課程等。
會員又怎么會為了一點小獎勵去“坑害”他的朋友呢?即使你獎勵再高,他也不可能轉介紹?。?/span>
所以,這個轉介紹給到我們的啟示就是:健身房服務是核心,做好基本服務,當會員覺得這家健身房很不錯的時候,自然會介紹給朋友,而如果“錦上添花”再來一點推薦獎勵,就能更好地促進這個進程。